立法院日前通過「農村再生條例」,政府將投入一千五百億元打造富麗農村,造福六十萬戶農漁民;奇怪的是,法案過關卻未聽到多少掌聲。同一時間,竹南因科學園區土地徵收引發抗爭,僅大埔廿四戶農民反對,儼然卻能掀起整個社會對政府「圈地」作風的漫天質疑。

兩種景象對照,說明三項事實:一,農民的意願與利害各異,不能一概而論,但不滿的聲音總是傳得更遠更響;二,政府對農村的「建設」與「造福」不能一廂情願,否則農民可能無法領情;三,抽象的政策美意,執行時若出現行政粗魯,結局往往適得其反。

竹南園區的徵收是一個特殊的案例:當地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同意徵收,僅廿幾戶人家反對,為何百分之二的少數聲音卻引起更廣泛的同情?原因無他,這些人雖是少數,卻是更堅定執著耕種的一群,不願以農地交換建地棄農而去。正因為他們「死守農業」的意志,加上怪手強行剷除綠田的蠻橫演出,把弱勢農民面對強勢官僚的無助襯托得格外強烈,所以迅速引起社會大眾的同情。

就事論事,九成八的人滿意且同意縣府提供的徵收條件,他們的合法權益當然不能因為兩趴的人反對,就被一筆勾銷。反過來看,既然這廿多戶農民堅持繼續耕作,政府恐怕也不宜把他們和其他人綁在一起,強行把他們從田間拔走。對許多無意繼續務農的人而言,也許一生就在等這麼一個機會,把手上的農地脫手換成價格較高的建地,另起新厝。但對少數眷戀田園的人,政府是否也要想到「農村再生」的承諾?

劉政鴻希望藉竹南園區帶動苗栗經濟的多元發展,其用心不容抹煞。問題是,縣府執行時過度強勢與自信,也因而犯下貪功、粗魯的錯誤。我們至少看到幾點:一是無謂擴充:這次引發爭議的農地,是兩年前因群創電子有用地需求而被劃入,但時過境遷,該企業已無此需要。企業可以隨時反悔,徵收程序為何無法逆轉?

二是漠視良田:工業與農業爭地,自古皆然,但政府應優先徵收等則較差的旱地或坡地,不該把良田灌上水泥去建工廠,這是連農委會也無法苟同之處。何況,全台仍有數千公頃閒置工業用地,縣府卻逕用怪手去搗毀即將收成的稻田,難免面對「幫財團圈地」的指控。

三是輕忽民怨:大埔的廿四農戶其實已抗爭經年,政府卻始終未加正視;導致各縣市不滿徵收的民怨擴大,彼此串連走上凱道,至今一發不可收拾。劉政鴻經營縣政素有佳評,但從這次他拒絕妥協的強硬態度看,他在「庶民」這一課,可能還有待補修。九十八%雖是絕對多數,但二%激起的政治效應卻不能視為絕對少數。

吳內閣或劉政鴻若以「刁民」或「政治力介入」的心態來看待此事,便淺化了此次事件的本質。問題的核心,也不只在工業、財團如何侵吞農地,而是政府以變賣良田來繁榮地方的手法,與其推動「農村再生」的口號,已出現南轅北轍的矛盾。中央政府誇稱要建設富麗農村,地方政府卻急於將農田變成建地,驅趕農人;這種言行失調的情景,要如何自圓其說?

九十八比二,是個懸殊的比數,或許反映了一般台灣民意對經濟發展的務實取向;但那百分之二少數的堅持,卻或許更是台灣農業彌足珍貴的希望所繫,各方應當更認真、更細緻地對待。馬政府要打造富麗農村,絕不應只是砸錢在農地上增添水泥建設;而推動農村再生,如果連讓農民保有自己的耕作土地都做不到,豈非都是空談?

新聞來源:九十八比二:大埔圈地事件的省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xamin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